电脑壁纸 1 我是脆皮。 时间过的好快,一眨眼,十一假期已经到了收尾阶段。 因为疫情,今年的我哪也没去成。 躺在床上刷朋友圈,突然看到这样一条—— 一个朋友拍下了她返程时父母送车的画面,配文到: 下一次见面,就是明年了…… 一句很简单的话,不知为何对我的触动极大。 疫情之后,很多人才意识到,原来想回家,真的太不容易了。 一年见上一面,对一些人来说,竟然已成了奢望。 看着父母那恋恋不舍的身影,我突然想起了很久前看过的一张图: 如果每个人的寿命用900个格子表达的话,那父母50岁之后,我们每天和他们见面的时间,还有这么久: 如果每个月见一次,就剩这么多: 但如果你们一年才能见上一次,那加起来的时间,连一个月都不到了…… 鲜红的格子触动着我的心。 从未想过,时间只剩这么一点。 就像毕淑敏在《孝心无价》里说的那样: “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,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。 相信来日方长,相信水到渠成。 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,可以从容尽孝。” 然而,这人世间,比起来日方长,还有时间的残酷,人生的短暂。 有不堪一击的脆弱,有太多的始料未及。 于是,恩情永远无法报答。 只留下深深的遗憾。 2 昨天点开后台准备工作,翻看私信,突然有一条瞬间刺痛我的心。 她说:“脆皮,我再也没有妈妈了。” 我翻着记录,她是凌晨两点给我发的。 满屏的话,像是宣泄,更像是自责。 她是远嫁。 算下来,她已经两年多没回过家了。 不是不想回,而是总是计划赶不上变化。 自己要上班、孩子要上学、年初又刚生了二宝。 重点是每次一临近放假,疫情总是来的莫名其妙。 这次也是一样。 她都计划好了,多请几天假带着孩子一起回家。 可疫情又来了。 跨省回去很麻烦、学校也要求孩子假期都不出市…… 好像总有一万个理由阻挡她的回家之路。 看着视频里爸妈那失落的表情,她抱歉极了,可父母还在那头笑着安慰她。 而在第二天中午,她突然接到电话。 妈妈脑出血住院了。 她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,想坐上第一班飞机就走,可现实告诉她,要等核酸报告。 好不容易下了飞机,坐上回老家的大巴,她又被堵在路上…… 她是在高速上接到的报丧电话,随即陷入了无法挣脱的自责中。 因为她和妈妈的最后一通电话说的是“我不回去了”。 因为她的二宝,出生在今年年初,她的爸妈甚至还没见过。 因为她回家打开了冰箱,里面装满了蔬菜瓜果肉,还有包好的饺子、包子。 都是她喜欢吃的东西,都等着打包好,给她带回家…… 她写下的每一个字都看的我很心酸。 疫情,让多少人错过了生命中的重要时刻? 我想回家了,却没有家了。 我想这是每个独在异乡的子女,最崩溃的一刻。 每个人都有很多个身份。 我们努力做个好员工、好妻子、好丈夫、好爸妈…… 我们努力做到不欠任何人。 可唯独亏欠的,或许就是父母吧? 人这一生,真的只欠父母。 面对父母,我们好像总是很忙。 忙着工作,忙着赚钱,忙着带娃 忙着玩手机、打游戏、旅游、聚会、交友…… 一切一切似乎都能排在父母之前,因为我们默认:父母不会抱怨、不会离开,会永远会在那等着你忙完所有,回家。 可能真的要等到父母离开时,才发现:我们错了。 我们总在谈论着父母不能缺席了孩子的童年。 却没想过,更多的是子女,缺席了父母的老年。 孩子会抱怨,但懂事的父母,因为爱,从不会多说。 他们把孤独当常态,把等待当念想。 不愿打扰、更不愿麻烦。 3 早前,一条热搜让我心酸。 长沙一位64岁的独居老人易大爷,几年前中过风。 走路一瘸一拐,但每天都会下楼遛弯。可那天邻居突然发现,好几天都没看到他了。 她就去敲易大爷家的门,无人应答。报警开门一看,易大爷躺在了床底,双脚被翘起的床板卡住了。 原来他从床上摔下来已经四天了。 众人进门之时,他已经奄奄一息。 联系到了易大爷的女儿后大家才知道,女儿也曾想接着父亲一同居住,但易大爷不愿意拖累女儿,便独居在老房子里。 易女士会定期回家探望,也会电话联系,甚至就在被救的前两天深夜,易女士还回家了。 那时她敲门、打电话都没人回应,她以为是父亲睡着了,就离开了。 结果没想到父亲那时已经瘫倒在了床下…… 幸好易大爷有个细心的好邻居,但这条新闻看的让我心酸。 这已经不是第一个倒在家里的独居老人了。 也不是第一个,不愿麻烦子女的父母了。 他让我想起了那位81岁独居老人的遗书。 “我于昨晚走了,走时心如止水。当你接到通知回来办丧事时,记得开窗通风才不会被染病,遗体速火化,一切从俭。” 到死他还在想着尽量不给子女添麻烦。 可或许他也没想到,自己的尸体被发现已是两个月以后了...... 我不知道这些子女有没有一丝自责。 我却心疼,那些面对子女,开始变得小心翼翼的父母。 小时候,父母嘴上总是挂着“养儿防老”。 可长大后发现,太多的父母害怕自己,成为子女的“麻烦”。 早前张泉灵去养老院采访,觉得每一个老人身上都有股老人味儿。 她问了一位老奶奶,多久洗一次澡?老奶奶却回答:“我尽量不洗澡。” 后来才知道,他们怕一不小心摔倒。 摔死了也就罢了,万一摔瘫了,那子女的下半辈子,就被耽搁了。 这让我想到了一位朋友的父亲。 一向身体健康的他,前段时间突然中风倒地。 好不容易抢救过来,半个身子已经不能动了。 他醒过来第一句话说的居然是要回家。 是“不治了,要回家”,因为他不想让孩子把辛辛苦苦赚的钱“浪费”在他身上…… 他甚至不敢吃东西,因为他无法自主上厕所。 他害怕麻烦孩子,每上一次厕所,都要和儿子说声“对不起”…… 中国式的父母有一个很典型的特征,可能就是一辈子为了孩子而活。 小的时候照顾你的生活起居,长大了助你买房成家,生娃了帮你做饭带孩子…… 尽管你早已成家立业,成了一家之主,他们依旧觉得你像个没长大的孩子,需要他们照顾。 甚至连死都不给孩子添麻烦,这是他们为你能做的最后一件事。 可其实他们也期盼着。 期盼着阖家欢乐,子孙绕膝。 期盼着说话有人听,做饭有人吃,唠叨有人回。 他们不贪心。 就是想要一点点陪伴和关心。 4 越来越觉得,父母都是“骗子”。 他们的那句“我很好”,不一定是真的好。 他们漫不经心的“你在干嘛”,可能是想说“我想你了” 他们小心翼翼的“你很忙吗”,可能是想说“能回来看看吗?” 但随着我们的长大,面对父母脾气好像越来越差。 嫌他们唠叨、爱讲道理、固执、麻烦…… 讲话开始占据上风:能不能有点自己的生活/说了那么多遍还不会/这点小事怎么都做不好…… 后来他们开始看你的脸色,说话变得小心翼翼,言语、行为中都带着一丝讨好。 后来他们开始不爱出门、不爱尝试新事物,躲在自己的小圈子里,重复着每日生活。 后来他们开始听从你的安排,想帮忙却又害怕搞砸,想学习新事物,却又害怕麻烦。 是否看到这些,你会有那么一丝丝的自责和难过? 他们没有什么错,只是老了罢了。 其实留给我们和父母相处的时间真的不多了。 高亚麟曾说:父母,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。 到最后才意识到:原来所有的来日方长里,藏着的都是后会无期。 父母在,人生尚有来处。 父母去,人生就真的只剩归途。 不要把最坏的脾气都留给父母。 不要总觉得时间还有很多。 不要总以为把父母放在最后没什么。 还拥有的时候,不要不在意不重视。 否则真的面临离别时,剩下的只有后悔。 如果可以,多回家看看吧! 哪怕只是多打一个5分钟的电话。 他们并不奢望着你大富大贵。 他们只想要多听听你的声音,多见见面罢了。 父母恩深终有别,养亲莫待离别时。 时光不等人。 他们老了,只有你了。 不要辜负他! 大家好,我是脆皮,一枚新晋奶爸,创业公司高管。去过很多城市,也曾在路边练摊。现在只想和你说最真的话,持续成长,不断精进。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• 新闻资讯
• 活动频道
更多